信安发现小说 - 历史小说 - 家兄朱由校在线阅读 - 番外(二十二)粉墨登场

番外(二十二)粉墨登场

    “今日起,凡军中三十岁以上者,一年内陆续转业。”

    “转业者,发退役银一百两,地方衙门安排工作,转业为衙役、兵马司等官员。”

    “除转业外,亦可退役,退役籍贯中原者,发田十亩,籍贯为外者,亦或愿意迁移者,发生田百亩,地方衙门配给拖拉机一台。”

    天启四十二年七月初五,朱慈燃筹谋了许久的裁军政策正式执行。

    总人数七十二万六千余人的明军,有近七万人被要求转业,少部分人被要求退役。

    去岁,大明通过京察清理了一批官位,因此一些中低层的将领也被安排转业进入了地方刑部和兵马司。

    或许是转业和退役的待遇给的足够好,军中并没有爆发什么兵变,这在朱慈燃预料之中。

    毕竟眼下已经是天启四十二年,大明推行全民教育已经二十多年了,现在军中的许多士兵大多都接受过小学、中学的教育。

    或许他们容易被怂恿,但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,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拿上银子和田契退役。

    底层士兵的顺从,让部分将领十分无奈。

    加上海军都督黄蜚与太孙朱和垠出海,朝廷又在南北有戚武隆和李定国坐镇,因此许多将领都选择了沉默。

    按照五军都督府部署,大裁军从天启四十二年下半年八月开始,采取先五军,后上直的顺序,自上而下地组织实施。

    其重点是西军和北军这两个都督府,而海军则是被要求改变编制,以营为单位进行整编。

    经过五个月的精简整编,七十二万六千余人的军队被缩减为六十三万五百余人,合计二十六卫、一百六十营。

    其中的二十六卫,是朱慈燃将上直营兵裁撤合并后得来,在原本十六卫的基础上增加十卫。

    作为大明主要的野战力量,上直二十六卫一共有十四万五千六百余人,数量接近全军四分之一。

    剩下的一百六十营则是由五军各分三十营,剩余十营则是被划为皇城十营,取缔了曾经的皇城三卫。

    这次的裁军转业,尽管纸面上只为大明减少了每年一百二十多万两的军费,但长久来看却能让大明腾出更多经济来发展民生。

    事实也是如此的,天启四十二年腊月二十五日,监国太子朱慈燃在皇极门组织朝议。

    在朝议中,朱慈燃以齐王朱由检所著写的《第八个五年计划》为蓝本,增加或删减了部分经济政策,并更名为《新五年计划》。

    天启四十三年二月初一,《新五年计划》政策被皇帝朱由校拍案执行。

    在该计划中,大明在未来七年的主要任务有三点。

    一是加快进行民生科技研究,加快经济类工业化建设。

    二是叫停皇店对各经济领域的渗透,恢复天启二十三年时的国有、民间自营经济格局。

    三是增加就业岗位,以基础建设的方式将货币发到百姓手中,同时严格控制货价,对皇店内部的贪腐行为严打严抓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在民生科技的研究上,朝廷需要将原本每年一百八十万两的投入增加到三百万两,同时将每年三百二十万两的军事科技研究降低到二百万两。

    经济类工业化建设方面,未来七年的基本任务是以军备院民生科技研究为主。

    主要推动“已发明科技产品”进入民间,不断增加农业和工业消费品的生产,保证民间百姓生活水平提高。

    把控皇店,同时加大对民间农业、手工业、商业的保护力度,增加国营与民营的用工岗位。

    这些政策经过都察院的监察开始颁布,为了防止地方扭曲政策,朱慈燃还下令旨让内阁大臣金铉、颜胤绍一南一北,分别率领三司官员巡视地方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浩浩荡荡的新政从北京向四周辐射,一些早就筹备的工厂也开始了动工建设。

    只是,相比较大明这边轰轰隆隆的大建设,世界各国却都在应对着自己的难题。

    在已经过去的天启四十二年中,顺宁王额哲势如破竹的攻陷基辅,俘虏波兰军民十余万人。

    同时,瑞典攻陷丹麦的附属国挪威,让挪威宣布独立。

    沙俄和丹麦在战场上也是节节败退,难以招架瑞典军队的进攻。

    恰好此时,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对于“三十五年战争”中丢失勃兰登地区耿耿于怀。

    在过去十年的休养中,神圣罗马帝国的农业、手工业已经恢复,五万常备军无处发泄。

    为了收复勃兰登地区,同时也为了扼制瑞典,利奥波德一世于天启四十二年十月十二向瑞典王国宣战。

    神圣罗马帝国的三万军队突袭了毫无防备的勃兰登地区,驻守当地的两千瑞典军队撤退及时,避免了死伤,但瑞典在波罗的海以南的战场却被一分为二。

    神圣罗马帝国的入场打乱了阿尔文的计划,他派出大臣赫尔马前往利沃夫。

    赫尔马在冬月初五抵达了利沃夫,而此时神圣罗马的军队已经向着格但斯克进军,即将包围格但斯克这个重要的港口城市。

    因此在赫尔马见到额哲的时候,他转达了国王阿尔文的想法,希望与顺宁王额哲追加协议,让蒙古军队在攻下华沙后,前往勃兰登地区击退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。

    当额哲得知阿尔文的想法后,他并没有直接拒绝这一想法,而是回应赫尔马,蒙古人需要得到大明皇帝的认可,才能决定能否加入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中。

    听到额哲的回应,赫尔马无奈离开了利沃夫,返回斯德哥尔摩与阿尔文商量。

    同时,额哲派出使臣前往大明,准备看看大明皇帝朱由校的态度。

    不过,从利沃夫到北京城的距离足足有上万里,这其中他们需要抵达河中才能乘坐火车。

    以最快的速度来算,他们最少需要两个月才能抵达北京,因此在来回四个月的时间里,额哲可以放心对波兰用兵。

    在时间进入天启四十三年的时候,额哲率领三万蒙古人攻陷华沙东南的卢布林,波兰国王卡其米日集结了波兰附近的十万军民,准备死守华沙。

    这一年的北欧与东欧乱做一团,南欧与西欧却也好不到哪里去。

    西班牙与奥斯曼帝国在北非对峙,葡萄牙则是专心消化摩洛哥地区,同时与齐国、唐国、吉国、淮国续签《贸易条款》。

    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立志于将英国恢复到战前的经济状态,为此他与葡萄牙国王若昂四世之女卡塔里娜在九月初五结婚。

    这次的婚姻让他得到了四十万两大明纸币的陪嫁,相当于此时英国全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。

    利用这些纸币,查理二世偿还了查理一世时期向大明借贷的剩余贷款,对战争中死去的一些士兵遗孀发放了一笔补偿金。

    同年腊月,凡尔赛宫的主体结构建造完成,路易十四利用军队解除了大量贵族作为地方长官的权利,借此削弱了贵族的力量。

    在时间进入天启四十三年的时候,路易十四认为,如果法国的国王要获得无上的权力,那就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。

    因此,他于正月二十五推翻了对新教宽容的南特敕令,并敕令下达后将胡格诺派的教堂被摧毁,把新教的学校被关闭。

    在这场运动中,多数胡格诺教徒被迫改宗天主教。

    与欧洲的风风火火不同,莫卧儿、波斯、奥斯曼三国主要还是以休养生息为主。

    在他们休养生息的期间,大明皇太孙朱和垠先后拜访了蜀、周、福、楚等小西洋诸藩,接见了印度厮当上面的二百多个大小亲王、郡王。

    期间,他对各藩国进一步签订了详细的贸易条款,缓解了诸藩对大明的不满。

    天启四十三年四月,朱和垠抵达永国国都永邑(马斯喀特)。

    永邑地处波斯湾通向小西洋的要冲,三面环山,东南濒阿拉伯海,东北临阿曼湾,依山临水,风景秀丽,战略地位重要。

    早在汉代,此地就已经成为了比较繁华的港口城池,因此朱慈焴选择这里作为永国国都。

    不过,虽然永国地盘广袤,但由于地处阿拉伯半岛东南,因此农业只能抽取地下水来进行耕种。

    这也就导致了永国的粮食产量并不算高,需要向各国购买粮食。

    加上境内金属矿产不足,因此当朱和垠来到永邑的时候,朱慈焴隐晦的提出了想要改封他地的想法。

    这样的想法让朱和垠十分为难,朱慈焴见状无奈,只能写信送回京城,希望自家父亲能将自己改封。

    由于永国立国时间很短,所以国中近九成五的人口都是当地的土民。

    永国的建设也趋于原始,不仅比不上印度厮当的诸藩,也比不上昆仑洲的诸藩。

    因此,在草草巡视过几个城池后,朱和垠便踏上了前往昆仑洲的航路。

    四月二十六日,朱和垠率领舰队抵达了瑞国港口城池汉口(吉布提),瑞王朱常浩老迈,无力迎接,派世子朱由梁迎接。

    朱常浩是朱和垠曾祖父朱常洛的弟弟,因此朱和垠也没有苛责,而是在朱由梁的带路下前往了瑞国国都汉中(亚德斯亚贝巴)。

    瑞国位于昆仑之角的中心,北与奥斯曼帝国毗邻,南同桂国临近、西部虽然名义上接壤唐国,但由于昆仑诸藩国力弱小,因此至今没有在交界处设立集镇。

    由于瑞国水资源和金银等矿产资源丰富,距离印度厮当最近,因此国力发展的不错。

    该国人口主要以汉人为主,其余从大明迁移而来的瑶、苗等少民为辅,汉人占据当地人口八成左右。

    截止天启四十二年腊月末,该国人口达到了七十六万,算是昆仑诸藩中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。

    在这里,朱和垠也大概了解昆仑诸藩的情况。

    和朱和垠在京城所听到的消息不一样,昆仑诸藩的人口相比疆域较少,并没有文臣们所说的国力强大,挟民自大的现象。

    正因如此,对于大明限制迁移人口的政策,昆仑诸藩都表示十分不满。

    由于人口的不足,大部分国家即便拥有深入内陆的实力,却也因为后勤问题无法深入。

    以海岸线为中心,各国势力至多深入大约四百里就无法深入了。

    这样的国力限制了他们,也是多次内迁运动失败的原因。

    得知这一情况,朱和垠对瑞国世子朱由梁做出承诺,回国之后会劝说国内宽松迁移政策。

    他的话一经说出,朱由梁和整个瑞国对他的态度都不一样了。

    前几天还年老体弱,卧病在床的瑞王朱常浩也出现在了朱和垠眼前,热切的与他将国都汉中走完,浑然不像一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家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在过后的旅程中,朱和垠也知道了自己那一句话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好处。

    五月初三,当他带领舰队前往桂国国都衡阳(摩加迪沙)的路途中时,桂国世子朱由榔已经带领百余名护卫乘船北上,在海上就登上了他的座船。

    接下来,朱由梁让护卫为其开道,一路前往国都衡阳。

    桂国都衡阳自古被誉为“乳香和没药之邦”,曾是出产乳香和没药最多、历史最悠久的地方。

    早在商末,埃及法老就常常派遣商人和将领来此地沙购买香料,之后,希腊、波斯的商人和中原的航海家相继而来。

    在南宋时期,此地就已经繁华兴盛,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忙的象牙和皮革的贸易中心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的底蕴是有好有坏的。

    好处在于当地发展不会太困难,毕竟已经有了基础,但坏处就在于此地人口众多,虽然主要是以阿拉伯人为主,但依旧给桂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。

    哪怕桂国已经立国二十多年,但当朱和垠来到这座城池的时候,当地街道的百姓面孔依旧是以昆仑奴和阿拉伯人为主。

    整个桂国三百多万人口,汉人占比不到六分之一,这也足够解释为什么桂国那么欢迎朱和垠了。

    一个支持移民的皇储对于桂国来说极为重要,只要朱和垠能促成宽松移民政策这件事,那桂国今后恐怕都将以他马首是瞻。

    朱和垠渐渐明白了自己支持宽松移民的重要性,只要他掌握好这个点,那昆仑洲诸藩对他的支持就会一直存在。

    其次,他这一路走下来,几乎各国都对他极为欢迎和支持。

    支持他,本身就是在支持嫡长子制度,而嫡长子制度,才是他坐稳位置的最大保障。

    “呜呜——”

    刺耳的汽笛声再次响起,等朱和垠回过神来的时候,时间已经是五月十八日了。

    舰队缓缓驶出了衡阳港,看着身后不断变小的桂国都衡阳,朱和垠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站在他身侧,一名太监上前为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珠。

    “刘直,你说宽松移民政策,到底是好还是不好……”

    朱和垠询问面前的太监,太监刘直闻言收起了手,毕恭毕敬的作揖道:

    “殿下,在奴婢看来,宽松移民政策肯定有好有坏,关键还是得看新政执行的如何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新政做的不错,老百姓日子过的可以,那即便宽松了移民政策,也不会有百姓会迁移的。”

    刘直把话说了一半,但剩下了的一半朱和垠已经猜到了。

    他转头看向了刘直,又瞥了一眼逐渐消失的衡阳:

    “你的意思是,宽松政策,让百姓自己选。”

    “如果朝廷做得好,百姓自己会留下,如果朝廷做的不好,也别让朝廷耽搁百姓?”

    “奴婢不敢……”刘直低下了头,不过朱和垠却摇头道:

    “这有什么不敢的……其实你说的有道理。”

    “我这一路走来,虽然觉得诸藩境内的土民过的较为凄惨,但我汉家百姓的日子过的还是不错的。”

    “起码……他们能吃上rou,每年都能穿上新衣……”

    说着说着,朱和垠的声音渐渐变小,最后甚至小的只有他自己能听到。

    他望着被巡洋舰冲开的海浪,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。

    过了几分钟,他才忽的开口道:“我想起齐国的百姓了……”

    朱和垠想起了他在齐国那几个月时所见到的齐国百姓面貌,那是他一路走来所不曾看见的。

    “齐国百姓的生活,不知道国朝百姓还需要几年才能追上。”

    朱和垠看向了刘直,刘直却不敢开口回应,这让他有些失望。

    即便他贵为皇太孙,可有的时候他还是想要有几个可以倾诉的人。

    以前在京城时,还有朱慈煌能供他倾诉,可眼下朱慈煌回了齐国,他自己又踏上了下西洋之路,再次见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

    一想到这里,朱和垠就不自主的抬头看向了高处,望着站在桅杆上的那群海鸟,他突然想起了在齐国时,自家叔爷与自己的对话。

    “侄孙斗胆,您和皇祖父多少年没见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快十九年了……”

    “那么久?你们不想对方吗?”

    “想啊……只是……”

    朱由检那欲言又止的模样以回忆的方式出现在了朱和垠脑海里,当时他只觉得对方有苦衷,但不知道这苦衷到底有多大。

    只是现在细细感受过来,两人不管谁前往另一方,都将给各自国家带来不稳定的因素。

    为了各自的国家,即便再是思念,也还是得控制。

    “皇家……”朱和垠叹了口气:

    “可真难啊……”

    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