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安发现小说 - 历史小说 - 大清疆臣。在线阅读 - 第四百九十四章 陋规改革绝境

第四百九十四章 陋规改革绝境

    就在阮元与孟住把酒言欢,确立下督院与将军府的禁烟同盟之时,阮元有关广东陋规清查应当缓行的奏疏也送到了京城之内,京中官员眼看督抚之内,已经对英和有了明确的质疑声音,反对清查陋规的声浪自是再不能止。这一日,蒋攸铦因北上祭陵之故,也特意来到了京城,并且约了英和与那彦成,一同到城西广济寺共商陋规清裁事宜。而这一日一同随蒋攸铦入京的,还有因为在川东道任上治绩出色,被旻宁晋升为山西按察使的陶澍。

    “煦斋,这一次的更革之事,你为什么不提前和我们商量一下呢?”蒋攸铦方才入座,便对英和言道:“我知道煦斋平日履历,你一直都是在京中做官,或许对直省情况多不了解,你以为这陋规之事是如今之弊,便要轻言裁革,可你到底清不清楚,各省府县的陋规,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?我听说有几个反对你轻裁陋规之人,已经将陋规之事与你言明,他们说的都没错。更何况,如今直省实情,比他们说的还要复杂,就说我四川省吧,我就曾经查出两个知县,他们在任之际,也说要裁撤陋规,一个裁了平余,一个裁了税契,结果呢?他们一边裁撤陋规,一边却背着其他人,让输粮农户,更易房契之人向他们私下送礼!就这样还不算完,他们裁了陋规,就有了所谓治绩,今日陋规方裁,明日他们就让县里百姓给他们在县里立碑,盛赞他二人裁革之功德!煦斋,你说说,这样的裁革陋规之法,有什么用呢?都不说别人,就你方才见到那位陶臬司,他在川东道的时候,本来以为重庆的陋规已然尽数清楚,可到了下面府县一查,才发现每个县都有一套自己的规矩!这样的情况,煦斋你想怎么解决呢?把每个县收缴陋规之法,都明示天下吗?那以后陋规之数,只会远甚于今日啊?”这时陶澍因官职较低,暂被安排在另一间小室之中,蒋攸铦这里便只有他与英和、那彦成三人。

    “砺堂兄,为什么就连你也要反对我啊?!”英和听着蒋攸铦竟然也在反对自己,当即怒道:“我是真的不明白了,砺堂兄,你方才说的这些都是什么?这不就是借口吗!州县阳奉阴违,难道不应该由你等督抚严加查办吗?各县陋规纷繁复杂,那就给每个县都制定一套更革陋规之法啊?砺堂兄,你也是如今天下公认的督抚能臣,怎么到了这件事上,你也和其他人一样,竟然猥葸不前了呢?你也应该知道,这陋规都是出在百姓身上,难道你也像那些jian吏一样,眼看百姓困苦,却不管不顾是吗?”

    “煦斋,之前几位大人和你说的你又忘了吗?”蒋攸铦也不愿和英和翻脸,只得对他继续劝道:“若是如今养廉公费尚属充足,官吏办理公务,经费尚足使用,那我们为什么不去裁革陋规啊?你觉得陋规是害民之物,有一些陋规确实多有不便,可其他的呢?那盐当出于盐商,税契往往来自中产之家,差役也只能由那些有财力养马的人去做,百姓缴纳钱粮尚有民欠,除了浮收一项,其他陋规与寻常百姓关系并不大啊?所以实际上如今陋规虽有,可百姓大多是能够安于如今之状的,这个时候,你去尽数清理陋规,这合适吗?有的放矢,才是为政之要啊?”

    “砺堂兄,我……”英和听着蒋攸铦之语,却也清楚,自己的确是在为官经历上吃了大亏,自己除了几次外出审理京控案件,就没有担任督抚藩臬,甚至道府州县官员的履历,所以蒋攸铦拿出民间实情与自己论辩,自己完全占不到上风。可是即便如此,英和却也不想轻言妥协,又对蒋攸铦道:“砺堂兄,去年也是这个时节,咱们三个,还有伯元、孙总制、黎总河,在万柳堂共商大计,想着若是托津和卢荫溥再对我等有掣肘之举,我等便内外声援,一定要将直省可行之法施行下去!可如今怎么成了这个样子,你们……你们居然把对付托津和卢荫溥的办法,都用在了我头上,这算怎么回事啊?不说你了,就是伯元,给我来的书信里也是三番四次的劝我五年之内不能行此大计,你们……你们去年说的话,还算不算数啊?”

    “煦斋,且不说我和阮总制了,我也听说了,孙总制的奏疏,也快到皇上那里了,孙总制给我来过信,他所言之事和我差不多。此外,直隶方总制、山西成格成中丞也都上了折子,内容是一样的。”蒋攸铦对英和道,而听到这里,英和也渐渐沉默了下来,如果蒋攸铦之言属实,那就意味着大半督抚都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,这样旻宁再想支持自己,也是难上加难了。

    只听蒋攸铦又对自己安慰道:“其实煦斋啊,你的心思我还不清楚吗?你之前三入军机处,在任时间都不长,所以你认为你一身本领无处施展,而如今天下又多有积弊,你便也以为这都是先帝和托津卢荫溥的错。现在你做了军机大臣,那自然是要大展抱负,一匡时弊了。我和你、和东甫都在八旗官学里读过书,那时候你还小,可我清楚你素来便有中兴国朝的志向,和珅找你家结亲,是你主动跟你阿玛说这件事绝不能答允,你四入枢廷,俱能竭诚献替,我也愿意认下你这个朋友。所以去年在万柳堂,我清楚或许有结党之弊,却还是去了,我想伯元、东甫他们,也都是一样吧?可是煦斋,公事归公事,私交归私交,我不能眼看着你所作所为,只是图一个虚名,却遗祸于天下啊?”

    “砺堂兄,我……你们说归说,可无非也就是讲道理,这陋规清查之事,果然就如此烦难吗?为什么你和那些京官一样,就不能先试行一段时间,若是清查之法其实可行,并没有你们预料的那样糟糕呢?”英和清楚纯粹在辩论中讲道理,自己已经讲不过对立诸人,也只得将试行之事重新言过。

    “好啦,煦斋、砺堂,你们这样争辩,总也没个尽头啊。”那彦成也生怕三人之间因一时争执,竟然坏了和气,也只得向二人劝道:“眼下皇上那边,督抚的奏疏应该都已经送到了,煦斋,你应该对皇上说的事情,我看也都说过了,砺堂,你也不要急躁,无论如何,这件事最后做出决定的,不应该……本来就该是皇上啊?既然你们要说的话,都已经上达天听,那又何必再行争执呢?煦斋、砺堂,咱们都是一起在官学里读过书,一起考上进士,也一同立誓再兴国朝之人,就算偶有龃龉之处,也不该伤了咱们几十年的情分啊?”

    “煦斋,若是你日后议事,果有可行之处,我在成都也会为你声援的。”蒋攸铦看着英和神色黯淡,也当即安慰他道。

    “也罢,无论如何,砺堂兄,今日这件事,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。不过既然砺堂兄如此开诚布公,倒是我小气了,砺堂兄,今日你我便即别过吧,日后若是另有要事,我再与你商议。”英和清楚无论那彦成还是蒋攸铦,都不会因公废私,却也心安,便即和那彦成一道,相继拜别蒋攸铦而去。只是庵房门户打开之际,蒋攸铦也看到了门外站立的陶澍,只觉他面色凝重,竟似想到了更多未来之事。

    “云汀,你且进来吧。怎么?方才我们几个说的话,你都听到了吗?”蒋攸铦也对陶澍主动问道。

    “蒋总制所言不差,我……方才我已经在门外听了小半个时辰了。”陶澍向蒋攸铦拜谢之后,便也进了那间庵房,看着英和离去的背影,不无担忧的对他说道:“其实下官之意,也是这一次论辩,蒋总制所言更有道理。可是……若是从大清社稷,从民生疾苦而言,下官倒是更愿意去帮英大人一把。”

    “云汀也有自己的想法啊?但说无妨。”蒋攸铦道。

    “蒋总制,眼下陋规之事,确实如您所言尚不明显,一年半载之间,不致侵及朝廷肌理。但究其本质而言,陋规终是取之于民,若是果然便即弃之不顾,久而久之,以陋规为名,行贪渎之实的府县官吏,只会越来越多,到那个时候,才是人心思变,社稷只怕有倾危之虞啊。英大人之不足,在于不知各地陋规实情,总是想着一劳永逸,一旦现实超出英大人预期,那便会无所适从。但下官却以为,英大人更革之志,应该被承继下去,只是日后办事,也应该因地制宜,有的放矢,择陋规之关要者另成新制,而且……要有长久之策,若是理财之法,皆能以十年、二十年为限,长久规划,那么各省积弊,或许方能一一肃清,一劳永逸之法,恕下官实在不知。”却不料陶澍在一旁听得良久,竟然对于未来之事,已经有了如此长远的考量,蒋攸铦一时也是又惊又喜,若是陶澍日后可以升任督抚,或许可以在一省,乃至数省任上,行有为于天下之法。

    “云汀,你说得不错,正好,我明日便要前往面圣,到时候,我自然会向皇上禀明你为政之能。”蒋攸铦素来爱才,这时听着陶澍之言,也当即鼓励他道:“其实你所言长久之策,或许也是可行之道,只是……你也自当脚踏实地,每一任事,自要有任事之功,如此日后方有前途。眼下陋规之弊,在我看来,也没有什么一劳永逸之法,其中纷繁之事,更不是枢臣三言两语便可以解决的。所以关要之处,尚在人事,前贤曰,有治人无治法,若是督抚勤于查吏,能够裁革那些不急之用,把陋规用到实处,那么对于百姓而言,非但无弊,而且有利。云汀且先去山西吧,我倒是认为,只要你在那边勤于任事,有了成绩,以后的作为可要比我大多了。”

    “陶澍谢过总制厚爱!”陶澍听着蒋攸铦激励之语,也当即向他拜谢道。很快,二人也相互拜别,陶澍自往太原上任去了,而蒋攸铦也在面圣之后返回成都。